為何古人會稱紅豆為相思豆呢?來由全是因為在古時,紅豆被當作為思念的寄託之物,在當時的七夕情人節是屬於愛侶表達情意的一種傳情物品。從古至今,有許多人將自己的思念寄託於紅豆之上,當親朋好友遠赴它鄉之時,便都會請他們帶上一顆相思豆,用以傳達彼此的思念;而相愛的情侶也會把相思豆當作愛情象徵的信物贈送給對方。
相思豆
紅豆作為情人的相思物,古往今來,引發過數不清的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。
而相思豆,植物名是紅豆,又名相思子。《本草》有載:「相思子,一名紅豆。」清俞陛雲認為:「紅豆號相思子,故願君採擷,以增其別後感情。猶郭元振詩以同心花見殷勤之意。」郭沫若曾考證過王維筆下大名鼎鼎的紅豆,結果在鼎湖山找到了一種叫海紅豆的植物,它秋季果熟,其種子自然躍出果殼,呈朱紅色,形似跳動的心臟。而南方人習慣把相思子、相思樹、海紅豆都叫紅豆。
純正的相思豆僅生長在我國的雲南、海南等極少數區域。由於紅豆生長在高高的懸崖,吸取了天地之靈氣,大自然賦於了它特殊的品質:質堅如鑽、色艷如血、形似跳動的心臟,紅而發亮,不蛀不腐,色澤晶瑩而永不褪色。其外形及紋路,皆為「心」字形。其粒形特大,直徑約8–9毫米。而長江以南其它地區的紅豆,由於氣候等諸多原因的影響,不僅粒子較小,而且還帶著黑嘴。這種帶著黑嘴的相思豆,被俗稱為「情人的眼淚」。
紅豆為何又稱為相思豆?
古人為什麼把紅豆叫做相思豆呢?
相傳,古時有位男子出征,他的妻子朝夕倚於高山上的大樹下祈望,因思念邊塞的愛人,經常淚留滿面。當淚水流干後,流出來的是鮮紅的血滴。血滴化作粒粒紅豆,掉在地上生根發芽,日復一日,春去秋來,幼芽長成了大樹,結滿了一樹紅豆,人們稱之為相思豆。
另一種說法,很久以前,有一位美麗的姑娘,為盼望尋找幸福泉而出走的伴侶,每天在山坡上遙望遠方哭泣,淚珠灑到樹枝上便長出一顆顆純紅色的「心中有心」的紅豆豆,人們把這種紅豆叫做相思豆。
還有一種說法,相傳為戰國宋康王的舍人韓憑和他的妻子何氏所化生。據晉干寶《搜神記》卷十一載:宋康王舍人韓憑妻何氏貌美,康王奪之,並囚憑。憑自殺,何投台而死,遺書願以屍骨賜憑合葬。王怒,弗聽,使里人埋之,兩墳相望。不久,二冢之端各生大梓木,屈體相就,根交於下,枝錯於上。又有鴛鴦雌雄各一,常棲樹上,交頸悲鳴。宋人哀之,遂號其木曰『相思樹』。
總結
其實在民間來說,相思豆和玉相同,是被當作有靈性的開運吉祥物品。相傳在男女訂親之時,會互相贈送一串許願過的紅豆,以祈求愛情的順利;婚嫁時,新娘便會將相思豆所串成的項鍊或手環,佩戴在脖子或手腕上,象徵著男女與對方心連心,一起白頭偕老的決心;在婚後,也會在夫妻枕頭底下各放六顆許願過的相思豆,來祈求夫妻同心,百年好合。
所以在情人節到時,可以考慮配送男女朋友紅豆,或者在家一起煮紅豆湯來吃,不僅可以可以陪伴在對方身邊,填飽肚子,也象徵兩人的愛情能夠順利唷!